新玻商城-烧检炉应力仪暖边条切割机磨轮污水处理设备钢化炉中空线覆膜机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以集群视角推进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升级的思考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产业集群,但相比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集群,还未做大做强,未体现出集群应有的经济效应。因此,本文就如何推动祁县玻璃产业集群发展升级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现状分析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从十九世纪初的手工作坊到当前的工业化企业生产,历经百年发展,已初步成长为产业集群,特别是近10年来,祁县县委、政府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先后设立国家级玻璃器皿质检中心,依托玻璃器皿产业优势,2019年7月工信部批准在祁县设立“‘一带一路’(祁县)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从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层面给予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大力扶持;从企业自身层面,加快开放、创新步伐,为祁县玻璃器皿行业赢得诸多荣誉。截至2019年底,祁县玻璃器皿生产企业43户,整个行业产值达34亿元,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集群进入成长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产业链条逐步完整。目前,祁县玻璃产业形成了以玻璃器皿生产企业为带动的模具、包装、铁艺、耐火材料、原材料化工材料、物流运输、电商等上下游链条的配套企业200余户,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生产链条对整个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凸显。


2.产业升级逐步推进。从材料工艺方面:生产玻璃器皿的料质由最初的普白料逐步升级到高白料,到现在的晶白料,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从燃料方面,由烧煤到用天然气,到现在的电熔炉,实现了由污染到清洁生产的升级;从生产设备方面,由各个环节纯人工到人机并举、自动化、智能化机制设备升级。从产业转型方面,一些企业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玻璃器皿设备研发、销售及工贸游一体发展。从营销方面,由最初的OEM到自营出口,到现在电子商务、自主品牌营销。技术、工艺的升级,营销模式、渠道的多样化逐步实现了玻璃器皿企业的差异化发展,单一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局面逐步改变。


3.品牌优势逐步凸显。从产业层面,祁县先后被授予“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等国字号品牌;从企业自身层面,祁县玻璃器皿企业共有100多个商标,其中有“大华”、“宏艺”等中国驰名商标,帝豪、贝尔、海贝思等品牌已被国内行业市场熟知。特别是近几年祁县玻璃器皿开始在国内高端市场有了一席之地,2016年至2019年,祁县玻璃器皿连续四年在G20杭州峰会、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被选为指定供应餐具。


4.服务平台逐步完善。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中心作为地方政府服务玻璃产业的专职机构,自2012年设立以来,围绕制定产业规划、组织展会、品牌建设、拓展市场、技能培训等做了大量工作,2019年被中国日用玻璃协会评为“中国日用玻璃行业特色区域共建先进单位”;2018年“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祁县建成并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的验收,在全国玻璃器皿检验检测、标准设立、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具有了重要的话语权。祁县玻璃器皿协会则围绕行业自律、标准制定等履行职能。“两中心一协会”在服务、推动、引导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发展空间仍然较大。从国际市场看,年需求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约15亿支,其中4亿支出自于祁县。祁县玻璃器皿出口产品约80%销往欧美国家,其余20%销往南非、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市场看,我国居民玻璃器皿人均年消费量约为发达国家的1/4,但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人工吹制方面器形设计创意无限,能满足需求个性化趋势。


二、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1.规模总量偏小。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中玻璃器皿生产企业共12户,总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仅两户。相比国内玻璃器皿行业企业的产值,祁县玻璃器皿企业普遍偏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值低、利润低、税收低的产业,相比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突出。


2.创新动能不足。目前祁县玻璃器皿企业创新主要以制造工艺创新、外观设计创新为主,这些创新学习成本低,而且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因素导致企业投入创新积极性不高。其次是缺乏科研机构对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推动,使集群内“知识溢出效应”不大,整体创新水平层次较低。再次是县域内以血缘、亲缘、地缘形成的信用体系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制约了外来人才和技术的引进,使创新的路径不宽。


3.集群治理乏力。缺乏集群治理规则,导致行业内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玻璃产品本身生产周期短,加之低成本模仿,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一些小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破坏了行业发展环境。


4.集群内产业链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链配套企业存在短板。如祁县模具企业数控车床普遍精度不高,特别是对于造型复杂、精密的冲压模具都在外地订制,不能应对未来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制造的发展方向。


5.集群可能出现的风险:由于人工成本的增加,一些企业已经投入或正在推进机制玻璃器皿生产线,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机制产品同质化竞争,导致产品雷同的结构性风险;其次是创新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产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逐步萎缩;再次是企业面临技术工人后继缺人的风险,可能会引发企业外迁或转产,失去人工吹制优势,导致生产企业空心化,使集群衰退。


三、推进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升级措施建议


(一)发挥政府职能,推动集群升级。


1.做好产业集群规划。把产业链相关企业纳入集群,从优化布局、产业定位、强化特色等方面制定集群规划和战略,把扶持的关注点从玻璃器皿生产企业扩大到电商、模具、科研机构等产业链上其它关键企业,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弱项、补足短板,通过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做强产业链相关企业,壮大产业规模。


2.进一步推进区域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区域经济品牌,推进“祁县玻璃器皿”公共品牌创建,为祁县玻璃器皿走向世界多一张通行证。


3.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引进硅酸盐等专业研究机构或与国内外顶尖的相关科研机构加强深度合作,补足玻璃产业集群缺乏科研机构的短板。设立“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创新基金”,用于扶持奖励各种途径引进的创新人才,通过技能大赛、评定技术职称等措施营造让全社会尊重玻璃产业技术工人的环境,提升祁县玻璃器皿“人工吹制”这个价值链里的优势和核心能力。


4.优化营商环境。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加强“诚信祁县”建设力度,破解“熟人社会”营商环境优化困境,使集群内企业突破熟人关系和产业组织的锁定状态,吸引国内外产业链高端企业、高端人才进入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二)引导企业发挥能动作用,以开放的姿态往全球价值链上级攀升。


1.加强自主创新驱动。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玻璃器皿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一步合作,在玻璃核心熔炼技术、特种玻璃材料、智能装备制造、高端机制玻璃器皿生产线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飞地供应链”模式,到技术力量强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外地人才,生产与研发分离,解决县域条件下难以吸引人才的困境。


2.加快智能制造推动。以大华公司2020年5月开工建设全国日用玻璃器皿产业第一家智能工厂为契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推进产业转移,着重打造“总部经济”,专注于玻璃器皿产品、机械的研发和销售,成为产业转移承接地区企业的“母工厂”,形成从产品、设备的开发研制、技术攻关到技术咨询的战略单元,向玻璃器皿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


3.扩大电子商务带动。支持集群内各企业加强工业互联网深度运用,实现与供应商、分销商、仓储物流各产业链企业之间的无缝集成。扶持各企业运用第三方平台开展营销、宣传、服务,培育玻璃器皿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企业通过海外仓和体验店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提升利润空间,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4.形成区域品牌联动。以“祁县玻璃器皿”公共品牌为依托,进一步提升玻璃器皿两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影响力,把“帝斐”、“贝尔”、“海贝思”、“彦雅轩”等优势品牌推广成为行业知名品牌,逐步在国内乃至全球形成品牌集聚优势。


(三)加强产业集群治理,形成竞合有序的良好发展环境。


1.完善集群公共服务体系。以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最终目标,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体系。促进企业、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为集群内进一步加强技术、资本等合作创优环境,通过建立良好秩序,推进集群内合作运转效率提升。


2.扶持协会发挥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引导集群内的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制定严格的技术、质量、环境等标准,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和处罚制度,维护集群良好发展秩序。


3.建立创新合作机制。发挥好核心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同时鼓励引导其它企业进行辅助性、补充性创新合作,推进集群整体创新速度加快、创新能力提升。


4.建立产业集群治理绩效评价体系。以最终实现集群内企业附加值的提升、产业链升级为标准,设置竞争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对集群治理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促进集群治理能力提升。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作者:祁县县委党校 曹宗新 任红芳 郭永链 王玫)

【本成果受中宣部“现代经济体系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804004)】


侧栏导航
展开 收缩

在线客服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